供应链安全警报:JIT+产业集群要过时?
文章来源: 未知 发表时间: 2022-04-27 09:19 浏览次数: 571
一、“白名单”及相关决策落地,效果有但很有限
1. 上海“供应链危机”终受关注,政策频出支撑“白名单”复工复产
继4月中旬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华为消费者业务CEO/智能汽车BU CEO余承东先后在社交平台公开发声后,政府就上海及周边核心产业(以汽车、电子、医药为主)的复工问题多次召开会议,并提出解决方案。4月16日晚间,上海市经信委发布《上海市工业企业复工复产疫情防控指引(第一版)》,要求各区政府和街镇、园区要积极支持企业复工复产。但事实证明,企业想要在闭环管理的大方针下,做到复工复产,难度远比想象中大。
随即,国务院物流保通保畅工作领导小组召开总指挥第一次会议。会议强调了提升货运物流运转效率、保证城乡物流配送服务的正常运行的重要性,并提出要抓好企业供需对接、保障重点企业运输任务相关车辆的通行、抓好从业人员纾困解难。由此,为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做基础支撑。
2. 进展:上汽集团、特斯拉、蔚来等“白名单”企业陆续复工
首先是备受关注的特斯拉。其上海超级工厂已取得复产许可证,且有8000名员工到岗,计划于4月19日正式复工复产。据悉,特斯拉复工当日,上午立即全速运转电池电机模块,同时积极推动100多家供应商复工复产,以确保畅通物流链。上汽集团于4月18日正式启动压力测试,重点瞄准人员保障、供应链保障、物流保障、封闭生产管理和防疫措施等领域,启动复工复产压力测试。对近400家供应商产能、库存、原材料等进行了全面摸底。次日,上汽集团在临港乘用车工厂完成复工复产压力测试下的首台车下线。
3. 效果:产能恢复平均水平不达15%,“捞不到人”“材料不够”是主要问题
虽然有了“白名单”和后续补充会议及文件,支撑解决供应链断裂、低效问题。但实际上,复工企业整体产能恢复比例还是不理想:多数低于10%,最高不过30%。问题主要集中在物流运输、人员返岗和产业链配套方面。如人员返岗,虽然“上有政策”,但并不能保证基层的落地和实施。有些关键岗位的员工仍处于封控状态,企业“捞不到人”,只能降低预期简化安排,或花大量成本补充配置。最关键的,是白名单“解救”的是汽车、电子、医药等核心产业的链主企业,最多下沉到一级供应商;但由于汽车产业链的特质(下文会详细介绍),名单若不能按节奏继续下沉,也没有针对性地解决物流、仓配问题的话,解燃眉之急可以,但效用十分有限。
二、上海汽车供应链危机,为什么伤害这么深?
物流冲击后,短期内企业只能使用库存原材料维持生产。但若一直货物进出不畅,原材料库存会减少,产成品库存会堆积,随后逐步减少生产,产能利用率下降。尤其是汽车这种产业链长、基础供应链不可替代的行业,在长三角又呈现“总体聚焦上海,具体分散多地”的布局状态,连带伤害会明显升级。
1. 汽车产业链长,对供应链效率要求很高
汽车产业的供应链是典型的产前供应链模型,是拥有多级材料供应环节的行业,并具有不可替代性。以整车制造为核心,向上为精密的汽车零部件制造业和相关基础工业,向下可延伸至服务贸易领域;制造流程繁琐且各环节紧扣,有明显的链条效应。尤其是零部件的制造与供给。就零部件的制造来说,本来其总量大(SKU多),其中技术要求高、构造复杂的又占很大比例。最终面向客户的商品在制造出来之前,基础材料必然要经过基础材料仓——二级材料仓——一级材料仓——链主生产材料仓等多个节点的供应流转。
繁冗的生产材料通过二级总成、一级总成后,到达车辆的组装环节时零部件数量会大大减少。这样一来,既降低了生产制造难度,也减少了制造终端的库存压力。这样的产业链特质下,要保证产能,又要控制总链条成本,那么整个供应链对协同设计、快速响应及库存管理的要求就会很高。这一来提高了行业对优质物流、仓库管理等配套服务的依赖度;二来催生了地理空间聚集的趋势。
2. 产业外溢,物流断流的“次生灾害”浮出冰面
为了降低协作成本和物流成本,一般情况下,零部件供应商多以主机厂为圆心,环绕设厂布局(级别越高越靠近)。但是,上海“寸土寸金”,并且用工成本高。部分主机厂(或部分产线)和大多数零部件供应商都会在周边的卫星城市建厂生产,劳动密集型、附加值低的加工产线会在更偏一点的地方选址。例如,全球最大的汽车供应商之一博世,虽然在上海设立了中国总部,但其汽车零部件生产工厂是建在苏州、无锡的。本来这也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毕竟“长三角一体化”是趋势也是规划,只要供应链够成熟、物流服务体系够完善(多样化、标准化、透明化)也能保证快速响应和成本管控。
但今年3月份,上海防控还没有这么大动静的时候,周边的“江浙兄弟”就已经陆续拉起了警戒线。长三角流转的运力骤降,有合同的三方和没有“御林军”的厂商,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找车;好不容易找到运力,运价大幅上升(甚至有比产品本身价值还高),工厂和三方根本承受不住。一汽大众、上汽通用等多家车企产量出现大幅下滑。
与汽车产业相似,电子制造业产业集群效应也非常明显,品牌制造商催生配套供应商、服务商就近聚集。今年春季多地散发的疫情之下,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聚集带,受到了很大影响(比如芯片在上海设计好后,一般需要发到苏州等地封测)。这也衍生了汽车行业新增量——新能源车研发、制造受到的伤害。
3. 业态惯性导致底层供应商库存有限,抗风险能力低
随着上海封控加码,江浙沪都无法互通,物流企业或停摆或大量支援物资保供,货物进不来也出不去。涉外供应链几乎全断掉,主机厂和市内供应商只能靠自身的存货。然而,我国汽车产业一直是从主机厂到供应商的话语权依次减弱。供应商利润空间有限、账期长(不仅指3、4级零部件,还包括三方物流、仓),一般不会也没有财力备用太多库存。再加上,上海4月起全面要求居家办公,主机厂和零部件厂商都“难为无米之炊”,只能决定停工停产。
4. 上海汽车产业集群的国际地位,放大了断链伤害
而国际层面的汽车产业集群转移背景下,造车的重要零部件品牌企业大量聚集上海,在上海及周边设立重要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从采购视角来看,2021年全国约1/4的汽车产自长三角,其中,约50%产自上海。也就是说,大量的零部件采购、服务贸易采购需求产生于此。但现在的情形相当于成品发不出去,新品做不出来(停工或者配件紧缺),外埠供应商的采购需求自然被迫减少。再从供应角度来看,长三角规上零部件企业数量占全国37%,有近一半的关键零部件生产于此。国际排名top20的汽车零部件企业,有17家在上海建设了34个生产基地,9家企业在中国的公司总部位于上海(如巨头型零部件公司博世、大陆、采埃孚等)。
可见,因上海封控导致的物流不畅、供应链中断等,理论上讲,其冲击定然会波及国内其他城市以及海外。而前不久,本田汽车、三菱汽车冈崎工厂、大发汽车大阪工厂短暂停产的新闻,也足以佐证,上海的供应链危机早已在事实层面升级为“国际级”。
三、“精益供应链”和“集聚式生产”错了吗?
本次上海供应链危机,不仅正面挑战了汽车产业向来追求的“精益供应链”,也让大众开始质疑,集群式生产是否真的比分布式更适合汽车产业。理论上来讲,推进重要车企在全国分散布局,以分布式网络规避突发状况下被“一锅端”的风险,没毛病。但就汽车本身的产业链特质和发展现状来看,集群效应仍然对其产生积极的正向作用。而长三角的人力、资金及新兴产业禀赋(如电子芯片),对汽车全链条参与者的吸引力,并不会因为这次危机而减少。
1. 分布式生产徒增成本,并不能推进汽车产业高速发展
集聚生产,对于汽车这类产业链长、涉及环节多、技术要求高的行业而言,不仅有利于上下游协同设计和生产,降低搜寻成本、洽谈成本和物流成本;还可以快速形成内部分工,提高制造、供应链及物流服务各自的专业性和标准化。而分布式生产,虽然可以使企业或产业避免像此次上海疫情这样,因为物流阻断而全面停工停产的情况发生;但常态下,搜寻成本和物流成本都极高,供应链管理难度明显升级。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不仅是汽车,所有链条长、参与者多的产业(如电子),多以集群形式存在。
2. 为什么非要选在上海,集中在长三角?
抛开链主效应,也不提基础建设的优势来看,为什么整车企业和一级零部件供应商都要“硬挤”在上海?这主要是因为,从行业生命周期来看,汽车行业“躺着赚钱”的时代已经过去,已进入并且将长期存在于产品周期阶段。这一阶段下,行业关注的重点不再是产能,而是供应链效率和产品力。
1)汽车产业竞争加剧,上海有企业创新、研发所需的资源池
那么,从产品角度出发,创新、研发人才是吸引整车、零部件供应商的关键点。尤其是新兴领域——新能源车。2019年建成投产的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不仅开启了上海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之路,也让上海市变成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的重要力量,并进一步集中了新能源车所需的人才。所以存在一种说法,“上海地贵不假,但为了挖人也得花重金待在这里”。有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末,上海嘉定区已聚集汽车“新四化”相关企业340余家,其中规上企业有88家。
同理,长三角拥有丰富的社会资源池和相对完善的金融供应链,吸引了众多的芯片、集成电路等新兴、核心产业聚集。对于汽车的研发、创新来说,企业能够享受到最新的材料支持,以及足够多的财力支持,是保证自身在产品周期阶段快速转型的优选。
2)长三角城市之间稳定的对流网络,造就了成熟专业的供应链服务
其次,从客户体验角度(无论终端还是上游厂商)出发,在多级供应商分散布局的基本业态下,要保证稳定优质的交付,就一定要有成熟、稳定的供应链服务,和多元化、便捷的物流选择。而长三角是中国高新技术产业最密集的区域之一,城市之间互补性较强,且内部循环占比较高,已形成十几个城市之间的对流网络。无论产前供应链模型还是渠道供应链模型都相对成熟,衍生的物流服务也兼备性价比和专业度。不单是汽车行业,对于电子、医药、智能装备等高精密、多环节的行业来说,长三角也确实是不二之选。
3. 重视供应链韧性问题,远比“逃离上海”更重要
虽然在“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政策规划,和上海疫情物流断流的“次生灾害”双重作用下,一些主机厂、零部件供应商会重新审视自身的抗风险能力,调整仓库布局和供应链规划。但是,一条制造业供应链受到劳动力成本、劳动力质量、基础设施配套、物流水平、营商环境、消费市场体量等非常多的因素影响,优势一旦确立则很难在短时间内被打破。尤其是像汽车制造业这种,技术密集、分级繁琐,又正面临创新、研发难题的产业。
这次危机,其实正是倒逼长三角企业正视过往的不足,提升自身综合能力的机会。正如2011年日本供应链危机,丰田一改精益管理模式;相应地,供应商也积极配合“修炼内功”(后续会有文章详细分析)。这才成就了10年后全球汽车供应链陷入危机后,丰田凭借升级版的供应链反超大众,稳居全球销量榜首。
注:本文摘自转载,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