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工厂物流规划与运营导向
文章来源: 未知 发表时间: 2022-06-06 09:24 浏览次数: 1711
一、智能工厂物流体系与智能工厂的关系
消费者和客户需求拉动交付,从而通过订单拉动供应商生产、入厂物流、检验存储、物料齐套、工位配送、成品入库、存储、发运、交付等物料及产品的流动过程,最终实现客户体验及满意度。如图1-2所示,智能工厂包含(不限于)智能生产和智能物流,智能工厂通过智能物流体系实现工厂内部的整合,以及与供应商端和客户端之间的协同,从而实现订单交付全过程的打通。智能生产作为交付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是将智能生产设施嵌入到智能物流系统中,从而实现“制造工厂物流中心化”。
二、智能工厂物流体系基本框架
工厂物流体系构建的重点在于物流的集成和整合,以此实现对经营战略、经营计划、战略绩效和业务计划的有效支撑。如图1-3所示,智能工厂物流体系以企业经营战略与目标为导向,支撑智能工厂及其供应链达成交付的使命。智能工厂物流体系包含智能采购物流、智能生产物流、智能成品物流、智能回收物流,以及与之相关的智能工厂物流管理平台、物流计划、前后端协同、差异管理和可视化、物流数据资源和物流技术资源等。
智能入厂物流主要是物料如何从供应商送达至采购方(核心企业),可能涉及到信息系统互联、物料需求与到货计划协同、上门收货、预约到货(ASN)、数据互联互通、到货过程与车辆智能化管理、精益化与智能化包装、第三方物流管理、空容器管理与回收、物料追溯、逆向物流、应急响应等。智能厂内物流主要是如何实现有效的物料管理、物料科学的上线以及物料与工位智能化匹配,可能涉及到智能收货与检验、厂区内部智能仓储系统、仓库管理与控制系统(WMS/WCS)、智能输送及与工位对接(与智能制造设施对接)、条码/RFID(射频识别技术)数据识别、智能单元化包装(与机器人对接)、自动化装配技术、工位物料管控与双箱制拉动、空容器回收、不良品处理、订单尾数处理、成品包装下线以及制造过程数据化追溯等。
智能成品物流主要是从成品下线到最终交付给客户或消费者的过程,可能涉及到成品下线输送-码垛-入库、成品仓库及运作、出库拣选与备货管理、装车算法、智能化快速装车技术、成品运输、发货计划协同、物流网络布局与库存部署、全过程导航与追溯等。智能回收物流主要是包装材料、容器具、不良品的回收-返修-循环、智能追溯等过程。智能工厂物流构建中,需要遵循物流体系基本框架,从职能上强调物流为生产提供服务,理念上更加强调生产是物流流通过程的构成部分,有效拉通物流管理,以此实现价值链的拉通。
三、物流运营目的明确
在工厂进行智能化规划或改造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智能物流系统的差异化配置。一方面,在智能化程度迭代上,可以次第展开、并行推进、实事求是的选择经济、合理、有效的物流设施、软件和系统;另一方面,结合不同供应商、不同物料、不同客户、不同产品、不同产线、不同车间等,可以按照多种物流场景进行物流规划和管理方案的匹配。智能物流系统的建设应围绕有效交付、减少断点、提高效率、降低库存(供应链总库存)、供需协同等经营指标来进行规划建设,所以,衡量“智能”与否的关键不仅在于减了多少人、自动化率达到了多少、人机料互联覆盖了多少等这些指标,而是更多地评估这个智能化的过程是否带来工厂运营管理能力的(效能)提升,是否能够支撑企业获得核心竞争优势。
四、物料流动差异化
智能工厂需要面对的是客户的个性化、定制化需求;生产批量属于小批量、多品种的计划方式;物流模式需要节拍精准、移动灵活的输送策略;数据需要保证互联互通、实时可视、实时监控的“在线模式”。智能工厂需要通过精益化和柔性化的生产、模块化物流配套保证,以支持生产计划和物流作业计划的有效性。
不同企业物流运营管理应结合物料和产品的不同流转规律,进行物流运作策略的差异化定义。在智能物流的初始阶段,绝大多数工厂愿意采用AGV代替叉车将物料配送到工位,遵循的是高级排程中的配送时区和拉动计划倒排节点;随着AGV调度算法的日趋完善,AGV变得更加智能,起到了衔接各个组装、部装等前置工位以及联动总装的作用。对于周转率高、流量大的物料和产品,比如家电、手机、服装、家居产品等,可以采用连续输送(智能输送机、智能悬挂链等)到工位,形成多点对多点的智能配送“网络”,减少了过程中的在制品暂存、等待、包装、中转、交接、信息二次采集等断点,从而使得制造和物流浑然一体。对于离散型制造特点相对明显、产品体积相对庞大、生产节拍相对缓慢的制造(比如电机、发动机、坦克、飞机、轨道交通产品等),可以直接采用专用的智能流转设施(如大型AGV),或者采用固定工位加工的方式。如图1-4所示,此时工厂里见不到传统的组装流水线,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AGV移动工作台,沿着工艺路线自动行走,且能够携带产品在装配过程中的重要信息穿梭于工厂,这些信息在工人实际操作时可以有效避免人为出错。随着产品产量的增加,可以有越来越多的AGV环绕在装配作业点周围,协助物料的智能搬运,不再有传统流水线的刚性束缚,大大提升了生产的柔性和响应速度。
智能工厂中的智能物流系统能够高效、准确、稳定地完成动态工作,保证过程品质一致均衡。随着人与机器在产品装配过程中的交互更加紧密,不同的生产环节可通过操作人员(或人工智能控制的机器人)按照定制产品的需要来使装配流程做出改变。更可以通过系统仿真,针对每个订单、每个物料、每个工位验证生产和物流的工艺流程。从虚拟连接现实世界,通过仿真发现瓶颈并反馈信息,进行实时调节。具体运作过程中可以是通过一个虚拟订单,看到工厂里的各种设备,当实际订单运行时,协同不同的工厂模块,就可以反馈到监控、优化软件模块。
五、聚焦物流运营供应链思维
供应链思维和物流思维是从价值链角度出发,跳出岗位、部门甚至企业的边界,在整个经营过程中树立和贯彻以物为本、加速流通、提高交付的价值导向。不仅仅是指物流部门或者生产部门需要具备这种思维,更重要的是,整个企业、高层管理者在战略层面就应该具备这种思维。虽然从工厂规划和运营的角度,依然强调物流为生产服务,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传统管理认为只有生产过程才是增值的,而事实上,在物流运作过程中必要的移动也是增值的,这些移动实现增值过程的达成。一般认为,客户愿意为之付费的过程就是增值的,因此,需要以客户为中心定义价值链过程,消除包含在整个端到端的物流过程中的浪费,这些浪费存在于采购物流、生产物流、成品物流、回收物流的各个流程节点中,只有在一体化、系统化的规划逻辑和物流管理体系下,才能够不断缩短不增值时间、提高价值链过程增值率,达到系统效率的持续优化和相对最优。
六、强调物流运营集成化
传统工厂运营中,计划、采购、生产、仓库、品质、工艺等往往明确分工,业务、信息、流程、绩效等均是各司其职、分而治之,作为贯穿始终的物流,被分散在各个职能、部门之中,容易造成部门壁垒。在实际运营过程中,一个物料的异常、交付出现问题、仓库爆仓或物料呆滞,可能的责任部门有供应商、采购、物流公司、计划、品质、研发、生产、工艺、仓库、配送等。后续的问题沟通、追溯过程异常复杂,甚至找不到责任人,看似谁都有责任,实际谁也没有责任。经过反复的“折腾”(会议上无休止的争论),最后问题还是有可能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更无法建立长效机制。时间久了,就导致整个组织的“救火”文化,有什么问题就处理什么问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智能工厂物流规划与运营需要解决管理、流程和信息的整合、拉通与集成的问题。对制造物流运营的整合也就势在必行,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 组织、职能上的拉通与整合。将物流相关的职能整合成一个物流组织(甚至更大范围内整合成为供应链组织),对物流规划、物流布局、物流计划、物料供应、订单交付、库存周转、各类物料异常、物流的持续改善、相关信息系统的导入等进行归口管理和负责。
2. 绩效指标上的拉通与整合。避免指标过度分解导致部门目标和总体目标产生背离,以避免出现“各部门指标都很好,但总体指标却没有达成”的尴尬。比如物料齐套率、库存周转率、缺料(货)率、包装标准化率、物流人均产出等指标,应该由物流(组织或职能)统一归口管理。对应的问题产生以后,即便问题与很多部分相关,也由物流进行“一站式”的响应和闭环。
3. 流程和信息上的拉通与集成。做到“该有的流程和节点都有,不该有的流程和节点就没有”。跳出部门隔阂,站在价值链的角度来梳理流程和信息,既有利于流程之间的衔接和信息的透明,又有利于提升流程效率(消灭不必要的节点)、增加信息价值(信息被共同使用)。供应链环境下,物流运营管理的关键,需要实现从预测-订单-计划-物料供应-生产-交付整个过程的计划协同、数据互通。比如:在供应商送货的过程,要实现物流计划、物料包装、数量、车辆、时间、地方等信息上的互通,避免物料出现“该到的没到、不该到的到了”,以及到厂后要重新贴标签、切换包装、多点卸货等问题。在工厂内部物流运作过程中,考虑物料、标签、包装和器具载体的通用化、标准化,以及车间和线体之间的互通。避免人员从一条产线下线、装箱、码垛,再到另外一个车间拆托、切换包装再上线的“倒腾”浪费。因此,智能工厂物流规划和运营管理要从全供应链角度出发,结合计划、采购、生产、交付等业务,进行整体规划和整合,实现各环节之间实物流、信息流的互联互通。
七、物流运营管理数字化与自调适
物流运营管理自调适是企业通过对流程、规则、关键指标、异常处理等进行标准化、实时化、透明化管理,对内部异常和外部变化的自主识别、监控、预警和自主纠错的决策和调适功能,是物流运营管理智能化的重要内容和特征。
首先,建立物流标准化流程体系。将物流各环节核心流程进行梳理、优化和固化,建立流程框架,形成流程文件,编制各环节的操作指导书、作业路线图、指示图、指令表单等,“有人操作的地方就有标准可依”。
其次,建立物流运作过程实时监控系统。以公司整体战略目标为导向,以实现订单有效交付为原则,对物流环节进行关键指标、过程指标的梳理和识别,以此引导现场数据采集、数据逻辑及算法的规划和建设。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准确性、及时性、完整性要求,设定相应的数据采集点、数据算法和系统开发,搭建物流控制塔,实现物流过程、风险预警、异常反馈、应急响应等的可视化管理,从而形成物流体系的自调适能力。
最后,建立物流风险和应急处理机制。分析物流各环节可能存在的风险和异常,制定风险管理和应急处理机制,梳理解决问题的流程、标准、时间、责任人、信息传递机制等,形成标准的风险及异常处理体系。当异常和紧急情况出现时,比如频繁的缺料、来料不良、插单和计划变动等,会造成极大的作业波动、占用工厂资源,导致工厂无法正常运转。因此要针对物流过程设计应急方案和流程,应急流程设计需要尽可能规避对正常运作的影响,通过有效的例外措施加以解决。比如企业引入自动化立库系统后,由于紧急插单、换线、急料等导致紧急物料需求时,从供应商端可直接到达产线,而不用经过自动化立库和输送链。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企业在建立各环节应急流程时,需要形成应急处理清单并确定负责人,在前期进行相关的演练,以备在异常出现时能从容应对。
物流运营管理数字化和自调适能力建设,并不意味着整个供应链全部都是智能的,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端到端的物流过程很难实现全面的智能化,在绝大多数行业,众多的供应商和客户管理还相对原始、粗放,有一个提升的过程。因此,对于供应链上所有的企业而言,比追求智能化更重要的是,必须重点关注和强化运营管理的提升,以确保过程的运作质量,从而实现对价值链条上智能工厂(比如链主企业)的有效运营。
注:本文摘自转载,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