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荡40年:中国食材产业园的演进与变革
文章来源: 未知 发表时间: 2025-03-10 16:00 浏览次数: 861
一、我国食材产业园发展历程
我国食材产业园的发展历经起步、转型、快速发展和创新发展等四个阶段,是一个不断探索和不断完善的过程。
01 起步阶段:产业集聚区的形成。20世纪80年代,我国农业产业化开始起步,为我国食材产业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部分地区尝试将食材加工企业集中布局,使得当地食材加工产业较为快速地发展。如山东省平邑县凭借丰富的水果资源,吸引了众多罐头加工企业聚集,逐渐成为全国最大的果蔬罐头加工基地。目前,已形成涵盖果蔬罐头加工、果品生产、包装制造等多个领域的完整产业链。
02 转型阶段:规范化转型。随着经济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开始,起步初期的食材产业集聚区逐渐向更加规范化的食材产业园转型,管理水平和规范化程度不断提高。政府在产业园规划方面的支持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食材产业园的合理布局,避免了无序竞争。同时,政府在税收、土地供应、资金扶持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也在加强,有效支撑了食材产业园的转型发展。
03 快速发展阶段:全产业链发展。进入21世纪,特别是2010年以后,我国食材产业园进入到快速发展阶段,产业示范效应愈加明显。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升,对食材种类多样性、食材品质和安全的要求也逐渐提高,倒逼食材产业不断升级。此时,食材产业园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建设运营,管理和运营水平不断提升,功能更加完善,产业链条越来越完整。
04 创新发展阶段:可持续发展。近些年,我国食材产业园开始进入到创新发展阶段,通过科技创新为产业园提供技术支持,设计研发高附加值的食材产品,推动产业升级。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产业园的产业协同效应更加明显。同时,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推进,食材产业园也开始注重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积极推行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办公,推动循环经济模式。
二、我国食材产业园发展现状
产业园区主要是以促进某一产业发展为目标而创立的特殊区位环境,是区域经济发展、产业调整升级的重要空间聚集形式,食材产业园是为促进食材产业发展而创立的,基于这个定义,中物联食材供应链分会通过公开渠道收集整理了以食材种养殖、生产加工、商贸流通、餐饮零售消费为产业主导的产业园共计965个,我们期望通过对这些产业园的分析探究到我国食材产业发展的一些新特点。
01 食材产业园建设愈发突出资源秉性
从分布来看,食材产业园主要集中在山东、广东、江苏、河南、安徽、四川等农业大省和加工业大省。山东省农业基础雄厚,蔬菜、水果、肉类、水产品等各类初级食材产量均位居全国前列,加之其完善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链,食材产业园数量位居首位;江苏省和广东省凭借发达的制造业和丰富的农产品种类,发展出以水产品加工流通为主导的发展格局。这种布局反映出食材产业园以农业产业为基础的特点,农业发达地区凭借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便捷的交通,叠加良好的工业基础,吸引了更多的企业入驻,形成了产业聚集效应。
特别是随着消费者对食材多样性和差异化需求的增加,特色食材不断涌现,食材产业园的主导产业与当地特色食材的结合度越来越高。同时,餐饮市场的复苏带动了地方菜系的火爆,以地方菜系为主题的产业园开始涌现,如楚菜食品加工产业园,对于推动地方菜系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和普及起到了重要作用。
02 在产业方面以综合型产业园为主
在分会收集整理的965个食材产业园中,综合型产业园占比达71.4%,综合型产业园一般以多种类食材种养殖、加工或流通某一功能为主导,集合研发、仓储物流、产品展示销售等于一体;单一型产业园占比为28.6%,主要以某以单一品类食材的种养殖、加工、流通为主导,如小龙虾产业园、蔬菜产业园、肉牛产业园等,或以某一单一产业为主导,如近几年蓬勃发展的预制菜产业园等。
03 企业是食材产业园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食材产业园发展早期,以政府主导为主,由政府设立管委会或开发公司负责规划、招商引资等。随着产业园市场化运作的发展,企业和政企合作模式被广泛应用,企业逐渐成为食材产业园的建设运营主体,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成为推动我国食材产业园发展的主要动力。而政府则从直接开发转向政策引导和监管,重点保障产业规划与区域经济协同。
三、我国食材产业园发展问题与建议
01 我国食材产业园建设和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食材产业园历经40余年的发展,整体水平有了巨大的提升,但由于不同地区间发展起步时间不同、政府政策导向不同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食材产业园建设仍然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重复建设:部分地区在规划食材产业园时,缺乏充分的市场调研和科学论证,盲目跟风建设,导致产业园区功能定位相似,产业同质化严重,资源浪费现象突出。同时,一些产业园在招商过程中,为了追求短期利益,对入驻企业把关不严,导致低水平重复建设或实际入驻企业产业关联度低的问题,无法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和差异化竞争优势。
2、配套基础设施设计和建设的专业性待提升:许多食材产业园的基础设施建设存在不足,如冷链物流设施不完善,无法满足食材保鲜和运输的需求;园区内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老化,影响企业正常生产运营;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环保设施建设滞后,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此外,基础设施的设计缺乏专业性,不能根据食材产业的特点进行合理规划,降低了设施的使用效率,企业在入驻前也需要投入资金进行整改,影响企业快速投产。
3、产业链协同不足:食材产业园内企业之间的协作程度较低,上下游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合作,存在产业链条断裂现象。部分企业过于注重自身利益,缺乏全局意识,导致原材料供应不稳定、产品销售渠道不畅等问题,制约了产业园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02 发展建议
1、完善产业配套:加强上游原材料供应和中游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根据产业园的主导产业方向,配套建设相应的原材料种植养殖基地,确保原材料的稳定供应和质量安全。同时,加大对冷链物流设施的投入,建设现代化的冷藏库、冷冻库和冷链运输车辆,提高食材的保鲜和运输能力。此外,要因产配套,根据不同产业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配套服务,如为肉类加工企业配套建设污水处理设施,为果蔬加工企业提供分拣、包装服务等。
2、专业设计与运营:充分考虑企业的生产流程、物流运输、环保要求等因素,合理规划园区布局。厂房设计方面,要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根据产品和工艺特点进行设计。在运营方面,要引进专业的运营管理团队,提高园区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包括工商注册、税务筹划、人才招聘、技术咨询等,帮助企业解决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3、政府角色转变:借鉴合肥模式,注重政府引导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政府在食材产业园发展中要实现角色转变,通过国有资本引领、基金群运作、产业链闭环、循环发展机制以及专业团队支撑来推动食材产业园的布局和升级。一方面,从“财政补贴主导”转向“资本运作主导”转变,通过专业化国资平台参与市场化竞争,降低财政负担,并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食材产业园建设。另一方面,从传统的“空间开发+政策招商”向 “资本+技术+场景”全链条赋能转变。除了注重软环境建设、优化营商环境、简化证照办理流程、提高政府服务效率以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外,政府还要加强对食材产业园的规划引导和监管,通过专业团队(政府投行化队伍)联合投资机构,对项目进行技术、市场、竞争环境多维度论证,建立科学化的产业选择机制。
4、建立健全标准和规范体系:建立健全食材产业园的标准和规范体系,包括园区建设标准、企业入驻标准、产品质量标准等。通过制定统一的标准,规范产业园的建设和运营,提高产业园区的整体水平。加强对标准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对不符合标准的企业和园区进行整改,确保标准的有效实施。
5、避免重复招商:在招商过程中,要加强对产业链的分析和研究,明确产业园的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避免重复招商。注重引进产业链关键环节的标杆性企业和项目,补齐产业链短板,完善产业链条。同时,要加强对招商项目的评估和筛选,优先引进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环保效益好的项目,提高招商质量和效益。
四、发展趋势
我国食材产业园正朝着集群化、绿色化、智能化方向发展,这些趋势相互交织,将重塑食材产业格局,提升产业竞争力,满足不断升级的市场需求。
1、集群化:未来,食材产业园将更注重产业集群化发展,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加强企业协作配套,形成集聚效应。企业间在技术创新、品牌建设、市场开拓等方面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升整体竞争力。产业集群发展还会吸引更多相关企业和人才集聚,推动产业园发展壮大。
2、绿色可持续化:在国家低碳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倡导下,在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和环保要求逐渐提高的市场环境下,食材产业园将走向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加强食材种植养殖环节监管,推广绿色种植养殖技术,保障原材料绿色安全。生产中,采用环保生产技术和工艺,减少污染物排放,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同时,加强环保设施配套建设,注重污水、废弃垃圾的处理,打造绿色生态园区,多错并举,实现绿色可持续化发展。
3、智能化:伴随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发展,食材产业园将加快智能化转型。引入智能化设备和管理系统,实现生产自动化、智能化控制,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利用大数据分析预测市场需求,优化原材料采购和产品销售策略。智能化物流配送系统将提升食材运输效率和保鲜效果,降低物流成本。
注:本文摘自转载,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