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注册
- 在线投稿
- 在线支付
- 在线订阅
5月29日,上海市政府发布《上海市加快经济恢复和重振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全力助企纾困、推动复工复产复市。6月16日,上海逆势寻“机”,推出数字经济、绿色低碳、元宇宙和智能终端四个“新赛道”的行动方案,为优化营商环境注入了新动能。疫情影响下,企业如何打造竞争力?未来上海经济会有哪些机遇和挑战?
重塑供应链,兼顾效率与韧性
“此次疫情对经济的影响是多方位的,是对市场的打击、对供需双方的打击,以及对劳动力的打击。”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陈方若认为,国家出台相应的政策来刺激经济,帮助企业渡过难关,落实好“最后一公里”,这一点做得非常正确。“中国经济与全球经济之间的连接非常紧密。”陈方若分析,此次上海企业停工,影响的不只是上海区域的企业,“不少国际订单从中国流到了其他国家。”
虽然是短期订单的下降,但陈方若担心,这会成为一种长期的、影响供应链结构的变化——如果一些企业担心中国未来营商环境的不确定性,其业务可能会转移到其他国家。如何扭转这种结构性的变化?陈方若建议:
一方面,在供应链设计方面做一些思考。如果物流系统能够保持顺畅,整个供应链网络还可以继续正常运行,这样对经济的影响会小一些。此外,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来增进人员之间的交流,达到沟通合作的目的。
另一方面,是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这也是区域跟区域之间标准化统一的问题。如上海本轮疫情期间,全域静态管理后物流中断,由于挂车标准不一,不少上海本地车辆无法通过接力棒的方式交接外地货车。货物只能由原发地的司机,从起点配送到终端。可见,物流的畅通与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是相关联的。物流体系也可以重新思考、重新设计,使得它更有韧性。再比如,以前的供应链设计讲究“零库存”,更强调成本降低或者效率提高,现在却发现库存是非常有效的“防火墙”。因此,整个供应链是效率与韧性之间的权衡。虽然本轮上海疫情暴露了很多问题,陈方若相信,未来将是企业复苏、市场复苏的过程,也是营商环境不断完善的过程。
串联“信息孤岛”,赋能企业及供应链
“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不只是影响个体,它的影响是叠加在一起的,企业家面临这样的环境是非常艰难的。”陈方若说。上海此次提到的四个“新赛道”的投资促进方案中,三个与线上技术密切相关。陈方若认为,在某种意义上,说明疫情让大家意识到了线上工具的重要性,“数字化转型,可以让企业在应对疫情不确定性的过程当中更胜一筹。”
如果企业之间都是“信息孤岛”,那么应对不确定性的能力就会相对较差;如果企业间信息是畅通的,供应链是透明的,当某一个地方发生问题了,就可以第一时间应对。
陈方若强调,数字化转型不仅仅是应对不确定性,在某种意义上是希望提高管理的效率,积累更多的数据,掌握更多的信息,包括企业本身的信息、供应链上下游合作伙伴的信息等,这些数据能促进科学的决策,从而提高企业的效率,更好地控制成本,提升企业竞争力。而且,通过数字化的技术来赋能企业、赋能供应链,会使得供应链效率更高,韧性更强。
吸引人才的关键是机会
“我是2018年回国的,我选择上海的很重要原因是——我从上海交大毕业,回到母校天经地义。”此外,上海国际化的氛围、上海生活便利的环境、上海的城市管理、上海的海派文化等,对陈方若而言,极具吸引力。“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陈方若认为,在吸引人才上,生活环境等硬件条件是一方面,但更多的是一种人才聚集的需要。当人才达到了一定数量之后,它的人气就会越旺,就越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才。“上海的城市建设,可以说,不输给世界上任何一个城市。“陈方若赞叹道。陈方若1985年赴美,2018年回到中国,在美国33年中,在纽约居住了25年,在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工作了25年,除了纽约,美国的其他城市甚至全球不少城市,陈方若都曾去过。
上海的另一个优势,就是上海多年积累的人才集聚效应。此次因疫情进行封控管理,也是这座2500万人口的城市从来没做过的事。在这个过程中遇到了非常多的困难,也暴露了城市管理当中很多亟待改进的环节,这些对上海的人才市场存在着影响。“可能短期来说,人才的流失是会发生的。但我觉得最关键一点,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大家选择一个地方,不只是看硬件或者待遇,我觉得更多的是一种机会,是别的地方可能很难找到的机会。”陈方若认为,未来把全球优秀的人才吸引到上海来很关键的一点是,让大家觉得上海是人气很旺的地方,而且充满了机会。如果能够做到,上海的人才集聚不是问题。此外,陈方若强调,吸引人才是一项系统工程。他认为上海可以学习其他城市,从税收、子女教育、医疗资源等方面多管齐下,同时增加宣传的力度,从而吸引全球的人才。
升级“世界工厂”,发挥大学的交流平台作用
“从国内的环境来看,对企业、市场、人才,从宏观到微观各个层面影响都很大,我希望这些影响只是短期的。”陈方若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叫《打好世界工厂保卫战》。“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成为了世界工厂,我们在世界各地看到非常多的产品都是made in China,我们非常骄傲。”在文章中,陈方若指出,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源于我们的竞争优势——劳动力人口。他指出,要保住世界工厂的地位,改革开放非常重要,这是使得中国的经济与世界经济连接在一起的前提条件,“疫情阻隔了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是不利于世界和谐发展的。我觉得疫情后,我们要尽量推动国际合作与交流。”
陈方若非常看好大学的作用——大学之间的交流。大学本身就是一个交流的舞台,是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平台,只有交流才会形成共识。目前,大学的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大学间的合作交流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辐射到世界各国。陈方若认为,只要国家不断努力改善营商环境,使得企业的预期能够更加稳定、不确定性能够被降到最低,再通过数字化技术和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一定能被保住,而且能不断升级,最终促使产业、产业生态朝着更高质量的层级去发展。“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取得的成果有目共睹、来之不易,所以,改革开放非常重要,国际合作与交流非常重要,营商环境的不断完善同样非常重要。”
注:本文转载自网络,不代本站立场,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有意与本刊合作者,有关合作事宜请与物流工程与管理杂志社(湖北)有限公司联系。未经物流工程与管理杂志社(湖北)有限公司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即为侵权
物流工程与管理杂志社(湖北)有限公司 地址:武汉市汉阳区芙蓉路1号华中智谷C3办公楼2楼 邮编:430050
电话:027-82619220 传真:027-82619220 网址:www.leam.cn , www.wlqk.net
Copyright © 2010 物流工程与管理杂志社(湖北)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鄂ICP备14002362号